短评
从金融行业视角来看,6月PPI同比下降3.6%反映出工业品价格持续承压,制造业毛利被挤压、企业盈利和现金流面临更大压力,特别是在周期性和高耗能板块,信用风险或将在中小高杠杆企业中集中显现;同时CPI仅上涨0.1%,说明消费端恢复乏力,通胀预期偏弱,居民支出对价格的拉动作用非常有限。
这种“工端通缩、消端低温”的组合格局意味着货币政策仍有宽松空间,短期内难见加息信号,但为了对冲PPI下行和稳住市场信心,央行或会继续通过定向降准、逆回购等工具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对于资产配置,大类资产中债市将因通缩预期和宽松预期而受益,利率债配置价值凸显,信用债需防范利差扩张;股市方面,周期股盈利承压难免承压,而消费、防御性板块在低通胀背景下更具抗跌属性。综合而言,当前环境下的投资策略需兼顾对冲企业盈利下行风险与把握行业分化机会。
分析路径:现象—传导—政策—投资
现象
首先是“现象”,我们看到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大幅下滑,意味着工业品供给面价格压力上升;同时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几乎持平,表明需求端通胀动力不足。在供需框架里,就是供给侧库存或成本端倒挂、需求侧出清能力偏弱。再简单点说,也就是供给过剩,需求不足。
传导
接着看“传导”:生产端通缩会压缩企业利润率,影响它们的投资与偿债能力(卖不出去货,无法回款,导致资金流转收紧,可能无法偿债与进一步投资);
需求端低迷则抑制通胀预期,降低家庭和企业对未来价格上涨的预期,进而弱化其支出和定价动力。(在预期通缩的情况下,为了抵御风险,企业会收缩扩张,降低企业支出。家庭也会降低消费。)这一过程可以用宏观经济学中的预期理论和价格刚性模型来解释:通缩信号一旦固化,就难以自行反转。
政策
第三步是“政策”:低通胀降低央行加息压力,为了防范通缩预期,货币当局更倾向于运用定向降准、逆回购等中性偏宽松的工具,以刺激信贷投放、提振市场预期,而不是紧缩流动性。但是在目前这种名义利率降低,处于通缩预期的情况下,可能会踏入“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当名义利率降至接近零(或实际利率被通缩拉高)时,公众宁可囤钱不愿支出,货币政策的传统渠道(降息、扩大可贷资金)就会变得无效。
把这个逻辑放到我国:虽说名义利率还有下行空间,但 PPI 持续走弱、CPI 又乏力上行,市场对未来物价和盈利的预期偏悲观,就容易出现“降息也不愿买单”的局面。若此时只是继续靠降准、逆回购等货币工具,很难彻底扭转预期。
如果想要走出流动性陷阱,光靠货币政策是无用的,只有通过直接增加政府支出或减税,把资金真正投放到经济中去,才能提振需求、打破通缩预期——也就是要靠财政政策托底。
回到政策上,我觉得要让财政更多支持消费而非单纯投资,其实要克服两大“路径依赖”瓶颈:
-
中央政府长期沿用“基建+地方债”模式,有一定路径依赖。
-
地方政府则更愿意搞固定资产投资以创造税源和土地出让金。
要打破它,中央需要加大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设立更多专门用于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养老的可支配资金账户;同时完善个人所得税和消费税改革,把减免红利精准让渡给家庭,从而激发居民消费意愿。
简单来说,真正靠财政去托底,就要重塑“钱到底花在谁身上、谁拿到钞票才会花”这条链条。中央要在政策设计上更强调消费拉动,地方则需在执行考核中把消费贡献也纳入评价体系。只有财政从发力点上切换到“养活买家”而非“滋养工程包”,才能配合货币政策一起,撬动更有效的内需增长。
投资
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对于个人而言,可以在“低风险溢价+行业分化”格局下,围绕稳健与布局两条主线来配置。
首先,可以通过国债或国债ETF锁定中长期利率下降带来的资本利得,搭配高评级(AAA级)信用债以赚取稳健的票息;
其次,权益部分可侧重消费与防御性板块——例如日用消费、医疗保健、科教文体等主题ETF或优质蓝筹,以对冲周期性下行风险;
同时,留出一部分资金在货币基金或短融中,满足平时流动性需求;
最后,若想进一步分散风险,也可适度配置黄金ETF或海外资产(如美元债、海外指数基金)来对冲通胀与汇率波动。整体上,按照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在这几类资产间合理分配,就能兼顾稳健收益与结构性机会。